陈友谅:钻研一辈子“狼道”,只差一点,却终究不过是个“狠人”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2 01:38:42
  • 栏目:历史
  • 来源:公子说历史
  • 8441 人围观

“国史浩瀚,公子拾遗”

本期概览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在红巾军反抗元朝的斗争中,各方势力也是暗流涌动,肆意兼并,最终,在起义军分分合合的内斗中,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这三人走到了决赛的舞台。

朱元璋的事迹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所以今天的主角不是他,我们今天来说一说陈友谅,这个曾经让朱元璋十分头疼,甚至感到害怕的对手,本来占据了大好优势的他,最终却落得惨死的下场,而这一切,既成于他的“狼道”,也毁于他的“狼道”!

陈友谅,这个创立了“陈汉”王朝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而他所信奉的“狼道”,又是什么呢?

陈友谅:钻研一辈子“狼道”,只差一点,却终究不过是个“狠人”


渔夫世家,却钓到了“皇帝”

1320年9月4日,在湖北沔阳的一户渔家,诞生了一个男婴,因为元朝的南人地位低下,甚至没有取名字的资格,所以大多数南人给孩子取名会用他的出生日期作为名字,那么,自然而然的,陈友谅最开始其实是叫“陈九四”。小时候的他少时读书,略通文义。据说,曾经有一个精于占卜的人在察看过其祖先的墓地之后说:

“日后定会富贵。”

陈友谅心中暗喜。他曾任县里的小吏,但这并非他的目标,我们先来看一下陈友谅的人生履历:

1355年(至正十五年)正月,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陈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


1357年(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乘机杀了倪文俊,吞并了他的军队,自称宣慰使,随即又称平章政事。


1358年(至正十八年),陈友谅率军攻陷安庆,又破龙兴、瑞州。然后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而自己则领兵进入抚州。不久,又破建昌、赣、汀、信、衢。

陈友谅:钻研一辈子“狼道”,只差一点,却终究不过是个“狠人”

当我们看到这份履历,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位卜者确实是有点水平的,陈友谅能有如此之功绩,文中出现的倪文俊,徐寿辉二人我们也不能不提,先来说说倪文俊:

"倪文俊,黄州黄陂人。世业渔,其生之夕,母梦白虎入室,因多勇力,号蛮子。至正十五年,聚众陷武昌、汉阳等路,迎蕲州盗徐寿辉为主,己为丞相,然徐名虽君,权实在倪也。每用多桨小舟,昼夜疾行,出人不意,所至克捷。掳威顺王妻妃,杀其子报恩奴与湖南元帅甄崇福,遂陷荆、鄂、潭、岳、黄、蕲、澧、衡、常德、宝庆、江、虔、洪吉等府。十七年,又陷峡州川属诸郡,然骄恣暴狠,抚下无恩,欲谋杀寿辉不果,自汉阳奔黄州,来与伪将陈友谅合兵。陈因假以出迎,伏兵城门袭杀之。前一夕,母复梦白虎死,而文俊自见大星落舟前,笑曰:“不知何大官人又死吾手!”呜呼,一盗之乱,内应母梦,上干天象,况天子乎!"

史书上,对于倪文俊的记载其实不算详细,说起他的人生履历,其实和陈友谅差不多,同样是渔民出身,也同样是投靠起义军立下军功,从而摇身一变,成为了起义军的高级将领,但是,此人眼界很窄,拥有一方立足之地后,便开始和元朝暗通款曲,又由于自己的私心,与元朝的和谈又以失败告终,不久之后,权力极度膨胀的他打算谋杀徐寿辉,自己掌权“天完国“,阴谋泄露后连夜出走,打算投靠陈友谅,被陈友谅所杀,陈友谅也因此获得了徐寿辉的赏识。说倪文俊是一个蠢货,实在是恰如其分,不过,他却为陈友谅的登台奠定了基础。

再来看看我们”天完国“的皇帝徐寿辉,在这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为什么叫”天完国“:

”天完国“是徐寿辉为首组建的政权,之所以取名为”天完“,当然不是天天完蛋的意思,”天“是大元的”大“加一横,”完“即大元的”元“加一个宝盖头,那么”天完“就有了压制大元朝的意思,故称”天完国“

和上述的两个人不同,徐寿辉是卖布出身的,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五月,对元朝统治早就不满的徐寿辉,与麻城铁匠邹普胜、江西宜春县和尚彭莹玉等人到一起,在鄂东一带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并于同年八月,在大别山主峰所在地的多云山庄即天堂寨中发动起义,徐寿辉被拥戴为首领。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为红巾军或红军,徐率领的红巾军,一举攻取了罗田县城。九月,打败了元朝的威顺王宽撤不花,攻占了蕲州和黄州,并在水陆要冲之地蕲水建都,国号“天完,”任命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陈友谅为元帅簿书椽。铸有铜印,发行钱币。徐亦在蕲水县城附近的清泉师太殿上称皇帝即位。

陈友谅:钻研一辈子“狼道”,只差一点,却终究不过是个“狠人”

元至正十七年九月,正当红巾军迅速壮大,士气日盛的时候,徐的部将倪文俊却心怀叵测,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其阴谋败露后,自汉阳逃往黄州,被陈友谅所捕杀。陈因功升任平章政事,并吞并了倪的旧部。

至此,陈友谅成为了“天完国”的心腹重臣,是皇帝徐寿辉麾下最为重要的将领。


我的“狼道”我做主!

成为徐寿辉心腹重臣的陈友谅并没有停止追逐权力的脚步,1358夏,陈友谅攻克龙兴,徐寿辉欲迁都龙兴,陈友谅不从,遂止。次年十二月,徐寿辉从汉阳出发,仍欲迁都龙兴,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陈友谅伏兵城外,尽杀其左右部属。此时陈友谅已掌管着军政大权,便权欲熏心,自称汉王,设置王府官属,并暗心将徐的心腹部将逐一杀害。

1360,陈友谅暗置伏兵,以察言观色看作战地形为由,将徐诱骗至太平附近的采石镇,将其杀害。陈自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

其实啊,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陈友谅的其中一个性格特点——霸道,徐寿辉是谁?天完国的皇帝,皇帝要迁都,身为大将的陈友谅只一个“不从”,就把提案给否决了,这就好比现在的联合国五常拥有的“一票否决权”,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徐寿辉要迁都,把这个提议放到了朝会上,按理说文武大臣应该是开始商议,反对的,支持的吵成一锅粥,可事实上没有,陈友谅只一个“不从”,便把迁都之事否决了 ,可见一点,满朝文武实际上已经都站在了陈友谅这一边,至于后来的诛杀徐寿辉,建立“陈汉”,那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了。

陈友谅:钻研一辈子“狼道”,只差一点,却终究不过是个“狠人”

霸道,其实本身算不得一个性格缺陷,做事霸道,无非就是既得利益多一些,做人霸道,那更是成大事的基本素质,纵观中国历史,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大事者,基本上都不是省油的灯,例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人家把皇帝都“绑”了,这还不霸道吗?再者,先入关中为王的刘邦,坐收渔翁之利入主咸阳,这难道不霸道吗?所以,这霸道的性格其实不算是缺陷,有时候,还算是一种优良品质。

但是,陈友谅的霸道往往还参杂着另一种性格——腹黑多疑,这其实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曹操专权霸道,但也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典型,这个从区区渔民爬到将军位子上的陈友谅内心其实是十分缺乏安全感的,而这也正是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

倪文俊其实算是陈友谅的老师,倪文俊十分欣赏陈友谅”无毒不丈夫“的人生哲学,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是,他所欣赏的学生,却成为了自己的终结者,当倪文俊刺杀徐寿辉的行动失败后,他跑到了陈友谅的地盘,准备策反陈友谅,一开始,陈友谅还是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为他接风洗尘,当他在席间询问到倪文俊这边的实力和徐寿辉实力有多大差距时,倪文俊如实告知自己行动失败,实力不足以和徐寿辉抗衡,结果,第二天,远在汉阳的徐寿辉就收到了倪文俊的头颅。

陈友谅:钻研一辈子“狼道”,只差一点,却终究不过是个“狠人”

永远选择强势的一方,然后寻找机会取代它,这是陈友谅的人生信条,而徐寿辉的命运也由此注定了,陈友谅就如同一只恶狼,徐寿辉就好比一只绵羊,绵羊在上面发号施令,恶狼在下面匍匐受命,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太滑稽了呢?很快,恶狼就对绵羊下手了: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进攻朱元璋的采石,在进攻的前两天,他邀请徐寿辉去五通庙拜神请战,徐寿辉作为皇帝,却用一种讨好的神情面对着陈友谅:“凭借将军的神勇,我们就要打下应天了呀!”,而他没想到的是,陈友谅的回应却是卫士的一记重锤,徐寿辉就这样倒在了陈友谅的脚下。

徐寿辉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敢公然弑君,要知道,在古代,君臣观念几乎就是全天下人的共识,他不会明白了,也没有机会去明白了,因为,这就是陈友谅,不畏人伦,我行我素,心狠手辣,如此“禽兽之道”便是陈友谅所信奉的厚黑——一个属于他的“狼道”!


恶狠之人,由有竟时

在自认为是“狼道”的信念支持下,陈友谅称帝了——我终于不再是浑身腥臭的渔民了,从今天开始我就是皇帝了,天下就要是我的了!

元朝快要分崩离析了,现在只剩下朱元璋和张士诚了,对于此时的陈友谅来说,天下一统似乎近在咫尺了,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狼道”给他带来的好运也同样走到了终点,陈友谅决定先消灭朱元璋,和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甚至要连夜召开军事会议的名将不同的是,决定出兵进攻朱元璋纯粹是出于个人恩怨,而并非战略意图,这其实也是陈友谅的“狼性”特点:我行我素,对我有恩者,我不必相报;对我有仇者,我必定奉还!

甚至,在后来与朱元璋的对战中,陈友谅的“任性”也暴露无遗:据说陈友谅在作战部署方面十分随意,非常信奉“人海战术”——这一点很像“群狼战术”,甚至许多作战计划是临时布置的,这不得不说是陈友谅独一家的战争艺术——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要打谁,别人能知道吗?

陈友谅:钻研一辈子“狼道”,只差一点,却终究不过是个“狠人”

凶狠,贪婪,我行我素,背信弃义,利益至上——这,就是陈友谅所谓的“狼性”

但是,这个世界其实是讲轮回的,很快,陈友谅的“狼性”无限膨胀之后,终于也把他吞噬了:

1363年,陈友谅率大军六十万,船载家属百官,尽发精锐进攻南昌,飞梯冲车,百路并进。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及郑愈坚守南昌三个月,朱元璋亲自率军前去援救,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将到,便撤除对南昌的包围,向东出鄱阳湖,与朱元璋在康郎山相遇。陈友谅集合巨舰,以连锁为阵。朱元璋军不能仰攻,连战三日,损兵折将,渐感不支。但是不久,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烧陈友谅的船只,其弟陈友仁等都被烧死。陈友仁号称五王,瞎一眼,却智勇双全,他死后,陈友谅为之丧气。在这场战斗中,朱元璋船虽小,却轻便易行;陈友谅虽是巨舰,却不能进退自如,故而战败。

朱元璋给陈友谅写了两封信,信的内容大致如下:“我想与你约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却盘算失误,企图加害于我。我军只以少量兵力,便攻取了你龙兴十一郡,你还不悔过,重新挑起战端。首先被困在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被葬身于火海。你即便侥幸生还,但也应当取消帝号,坐待真正的主人,不然将会丧家灭姓,到那时就悔之晚矣。”陈友谅收到信后怒不可遏,不予回信。时间一久,陈友谅军中粮食渐绝,只得突围冲出湖口。朱元璋的将领们从上游加以拦截,双方大战于泾江口,汉军且战且走,但日落之时仍未能摆脱。陈友谅当时从船中伸出头来,指挥作战,却被飞箭射中,贯穿头颅,陈友谅当即死去。

陈友谅:钻研一辈子“狼道”,只差一点,却终究不过是个“狠人”

陈友谅就这样死了,和他的“狼道”一起,永远地沉在了鄱阳湖的滚滚浪涛中,或许在那支箭矢洞穿他头颅的那一刻,他应该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会失败?我是最强的,难道不是最强的人应该获取最终的胜利吗?


“狠”和“狼”,终究还是差一点啊

陈友谅败得不冤,他并不是败在了朱元璋的手里,他是败在了自己的手里,因为他的“狼道”,他杀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倪文俊;因为他的“狼道”,他宰了视他为手足的赵普胜;因为他的“狼道”,他灭了只想活下去的徐寿辉——因为他的“狼道”,他最终只剩下了他自己!

这是陈友谅的悲哀吗?不是,这是“片面狼性”的悲哀!

对所有人都抱有恶意,只是一味地索取,内心深处永远是邪恶的,没有真心,没有情感——这,就是“片面狼性”

信仰这种教条的人,不能成为懂“狼道”,充其量只能称作懂 “狠道”,什么是真正的“狼道”?

《狼道》一书是这样定义的:“狼道,是追求卓越的野心,是猎获成功的动力;狼道,是一往无前的勇气,是不屈不挠的毅力;狼道,是舍我其谁的霸气,时挑战困难的底气”

陈友谅:钻研一辈子“狼道”,只差一点,却终究不过是个“狠人”

一句话,真正的狼道,不是对人的,而是对事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职场中,假如一个中层领导,遇到了工作上困难或者不顺心的事情,对上级满腹怨言,对下级苛刻备至,觉得自己从来没有问题,认为自己的困难都是别人无端强加给他的,这样的人看似好像拥有狼的脾气,却不是懂得“狼道”的人。

和陈友谅所信奉不同,狼和狼之间是存在这生存规则的,他们是不会无缘无故进行残杀,消耗自己的力量。这一点其实就是“狠”和“狼”,相差的那一个“点”!

面对困难,陈友谅选择让别人去面对,自己等着坐收渔翁;面对伙伴,陈友谅选择心怀鬼胎,暗中算计,面对敌人,陈友谅选择一味的宣泄愤怒,这样的人,为什么不能失败呢?


陈友谅:钻研一辈子“狼道”,只差一点,却终究不过是个“狠人”

讲到这里,咱们的故事就算是接近尾声了,我经常说,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其实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学习,准确的说,这更像是一种借鉴——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善良,邪恶,超凡,平庸,爱情,仇恨,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们想要活得更好,就应该钻研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狼道”,但是,千万别成为陈友谅一样的人,记住,真正的狼道,不是针对人的态度,而是针对事的态度,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自重和分享的,懂得团结,意识到在团队中自身所处的位置,这才是一只“成熟的狼”!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狼道”,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