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5 22:01:56
  • 栏目:历史
  • 来源:讲解员小秦
  • 6664 人围观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清·聂璜《海错图》第四册封面(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雍正四年(1726),太监苏培盛向清宫造办处上交了一套“奇书”,名曰——《海错图》。

奇在何处?即便是在异宝遍地的故宫博物院,这本书也称得上一个“奇”字?

其实还远远不止。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海错图》中的鲸鱼

说是送入皇宫的《海错图》,但作者聂璜其实只是个民间画家、商人,花一辈子自费创作这套书纯粹是兴趣使然,没有半点逢迎上意的想法——更何况此时他已经去世近四十多年了。

完成这套《海错图》有多难?

这一套四册书里,有371种作者亲笔画出的“海错”图谱和相匹配的一文、一赞。

所谓海“错”,其实就是海中的生物,聂璜取其海洋广阔、难以分类、错综复杂之意。

回望中国历史,此书堪称是最全面、详实的海洋博物学图志了,字比它多的没有图,有图的没它画的好。书里甚至还有神龙、人鱼、蛟龙、闽海龙、鬼水母这些传说中的生物。

从此,在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的重华宫里,乾隆皇帝的书桌上安然沉睡着一片幽玄神秘的海底世界。

不知那身着龙袍的天子,可曾遥想过千里之外蔚蓝大海的模样?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海错图》中的人鱼


故宫里的海底总动员

咱们先从第一册的“蟳虎鱼”说起。

既然叫蟳虎,那么肯定是因为特别爱吃蟳而得名,这也是聂璜笔下的捕猎瞬间: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蟳虎鱼大战石蟳

黑绿色的蟳虎鱼,常常会掠过海中的岩石,来寻找其中是否有石蟳藏匿。

一旦发现猎物,蟳虎鱼便会用尾巴来抽那缝隙里的石蟳,以便激怒这满身甲壳的敌人。待石蟳上钩,伸出大螯钳住鱼尾巴时,蟳虎鱼便会拼老命摇尾巴,将敌人赖以为生的武器生生拗断。蟳虎鱼这样做的本钱是自己的尾巴很薄,即便被钳住也只是留下伤痕而不至有生命危险。

所以等到石蟳无爪,蟳虎鱼就冲进缝隙里从蟹爪折断的地方将蟹肉吮吸一空。

聂璜在《海错图》画的,正是这一惊心动魄的场景。

末了,他还提笔感慨,人的技术啊,都是从学习中得来,而大自然造物的智慧,全都是老天爷的赏赐。并欣然提笔给蟳虎鱼写了赞:尔状不威,尔力未强,乃以虎名,以柔制刚。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虎鲨

虽然聂璜画的是栩栩如生,故事也讲的如作者亲临。

但其实仔细一想,这事并不是那么简单啊!哪怕是熟的螃蟹,人嘴都不能整个的把肉都吸干,鱼又怎么能活活把螃蟹吸死呢?而蟳虎鱼的尾巴如果非常薄,那也代表它没那么坚固,更难以扯下蟹类大鳌啊。最后,螃蟹也不会傻到只用一只手来打架啊!

因此,这个传说其实并不可信。聂璜自己其实也有点怀疑,他写道:“渔人...奇而述之,人皆未信。”可渔民们有自己的铁证:那捞上来的蟳虎鱼,一条一条的鱼尾巴都裂开了,受损严重。面对这一难以反驳的铁证,聂璜也就将这一案例画进了海错图。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中华乌塘鳢

所谓蟳虎鱼啊,其实是乌塘鳢。

现在中国的东南沿海皆有分布。这番斗智斗勇的捕食案例,如果真的存在,怕是全国观众们早在动物世界上看到了。按照学者们的观点,所谓蟳虎鱼的尾巴之所以破裂,是因为它尾巴上有一个眼睛状的黑斑,以此来迷惑天敌攻击,让蟳虎鱼能够趁机逃脱,日积月累之下自然伤痕累累。

另一方面,海边的渔民们在抓螃蟹时,往往也会在螃蟹的巢穴里发现蟳虎鱼,误以为是它把螃蟹给吃掉了,其实蟳虎鱼只是在借宿而已。

真实的情况是,蟳虎鱼确实会吃小螃蟹,但并没有那么神奇而激烈的搏斗。

这段故事与其说是老天的智慧,不如说是人造的智慧。

要不,何以用鱼用嘴就把螃蟹给吸死了?怕是编这故事的人,用自己吃螃蟹的经历代替了鱼吧。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当然,受限于清朝的科技水平和对海洋生物的理解,出这样的错误也情有可原。

聂璜虽然对海洋中的大千世界感兴趣,终究没办法像现代人借助科学手段来长期观测,因此全凭古书记载、实物写生和渔民口述来交叉印证,出错是难免的。

这并不会抹杀掉全书的价值,反而为我们鲜活的记录了时人对这些海洋生物的看法。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海错图》中的海豚

比如说海豚。

虽然我们的印象里海豚是种极为聪明而友善的生物,但海豚之所以叫海“豚”,是因为古人眼中这东西,像海里的猪。

哪里像?《海错图》里,聂璜在见到海豚尸体后同样发出了质疑。

于是渔民们告诉他,海豚海豚,其实是内脏像猪,跟其他的鱼类完全不同。他们还就海豚的内脏探讨了怎么吃的问题,结论是海豚的心肺肝肠腰肚其实都可以吃,就跟猪一样。唯独海豚的肝脏吃起来跟嚼木屑一样。并且,如果在打渔时捞到海豚,是件挺不吉祥的事。

这就是《海错图》里“海豚”名字的来历,当然,作为哺乳动物,海豚的内脏不像鱼也挺正常的。

再往后翻翻,《海错图》里除了海豚,还有海狗、海驴、海马、海豹、鹿鱼。画风就比较清奇了。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海驴和海鼠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海狗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海马(局部)

“海错”

咱们再回过来整体的讲讲书。

何谓“海错”?

其实就是海洋里的生物,之所以用“错”字,用聂璜自己的话讲,是“错者,杂也,乱也,纷纭混淆,难以品目,所谓不可测也”,也就是说,那无边无际的深海里,有着难以穷尽的自然造物,姑且用错综复杂的“错”来概括。

这也是他不畏艰难,创作《海错图》的动机所在。

虽然他老家是钱塘人,但后来移居到台州、温州一代,才算真正见识到为数众多的海产品,耳濡目染了不同地区的沿海风俗。随后,他云游贵州、湖北、云南等地,最后客居于福建,自号闽客。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海市蜃楼

鉴于的当时环境,出这本《海错图》肯定是赚钱无望的,我们反倒可以说聂璜的创作时真心实意的、是发自肺腑的,全然只有对那辽阔大海万千世界的迷恋。

果然,1698年,《海错图》刊出后没掀起多少浪花,就像冰消失在水中一样石沉大海。而这点心血,也成了聂璜在历史上留下的唯一一点痕迹。

直到1726年,也实在不知是怎样的机缘。那位《甄嬛传》里的同款太监苏培盛,把《海错图》从浩浩荡荡的人间书海中捞了出来,送进了清宫。并在之后成为乾隆的案头之物,放入重华宫盖印章、编入《石渠宝笈续编》。

百年后的民国,神州大地战火纷飞,《海错图》不幸在故宫文物迁移的千里路途中分离,前三册留在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远渡台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墨鱼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蚌生珍珠

由于聂璜在历史中的寂寂无名,我们只能推测他的家庭是经商殷实大户,同时,按照他云游大半个中国的行迹来看,应当是一个以经商为主的业余画家、文人。

《海错图》里,就有一些生物是根据他认为可靠的海外商人、渔民口述来再创作的。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海错图》里的闽海龙

比如说鳄鱼。

实际上啊,中国古代正是鳄鱼生存的故乡之一。许多古籍中都有对鳄鱼的记载。

像唐朝的韩愈就曾写过《祭鳄鱼文》,靠着这篇充满浩然正气的檄文,吓退潮州地区的鳄鱼。而《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七月,伐蛟取鼍”的记载。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更是把鳄鱼入药。

但随着气候在千年来的不断变化和中国人口的增加,清朝时鳄鱼已经成为罕见之物了。这样,明明在古籍里鼎鼎大名,却在现实中毕生未见,聂璜当然对鳄鱼充满了好奇。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海错图》里的鳄鱼

直到他碰到一个叫俞伯谨的商人朋友,方才就此解惑。

康熙三十年(1691年),俞伯谨跟他表哥满载货物前往安南(越南)行商。

靠着顺风,七天就直抵越南境内。他们在贸易完成后上岸游览安南国都时,正好碰上国王给他老父亲做祭祀,其中就有作为祭品将要被烧掉的鳄鱼。

这鳄鱼长什么样呢?每条长达六米多,浑身金黄披铠甲,鳞上有金线三条,四肢短小但有爪子,最令人惊奇的是,这鳄鱼的眼睛和腿边上有火焰生成,魔幻的跟画一样。

说完,俞伯谨自己画了一张草图,然后聂璜再加工了一番,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末了,聂璜意犹未尽的还写了一首《鳄鱼赞》:

鳄以文传,其状难见,远访安南,披图足验。

实际上,使聂璜真正感到惊讶的是,鳄鱼这东西竟然身上带火?“鳄身光焰,群书不载。”也就是说之前的古书上都没提过这茬啊?那现在有人亲眼看到了,应该是更可信的。再想一想,古代人画龙的时候也会在身上,周围、龙珠上画上火焰,因此啊,这鳄鱼其实也是龙种之一,只是代表了龙身上恶戾的那一面罢了。

化生说与五虫说

为啥在聂璜眼里,一点点火焰就能让鳄鱼跟龙扯上关系?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关键,牵扯到聂璜画《海错图》背后的两大指导思想——化生说和五虫说。

他并不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在《海错图》题跋里,他是这么写的:“人虽为万物之灵,而龙尤为五虫之宗”。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海错图》中的龙

龙怎么成了五虫之宗?这其实是中国古代的“五虫说”,“虫”是所有动物的总称。海错图在分类上也是按照这一说法来安排的。

五虫说,也就是将世间动物,分为羽虫(鸟类,最高级凤凰)、毛虫(兽类,最高级麒麟)、介虫(带壳的动物,贝、螃蟹,乌龟最高级)、鳞虫(带鳞片,鱼、蛇,最高级是龙)、裸虫(没毛的动物,青蛙、蚯蚓,人是裸虫的最高级)。

这也是他在《海错图》序言里就写道的“羽以凤长,毛以鳞长,裸以人长,鳞以龙长,介以龟长”。

而这五类生物中,以“鳞”为最高级,鳞可以不断向下转化成其它四类,也就是化生说。像鲨鱼可以化生为陆地上的虎。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鲨变虎(局部)

这样,人虽然是万物的灵长,可神龙毕竟是五虫之宗,是最高贵的,而龙属于鳞,故鳞也高于其它四类。那诞生出龙、让神龙栖息的大海,也就成了伟大、神圣的空间

虽然听起来很可笑,但聂璜以化生说为基础,再综合各地渔民在大海上的传说、见闻,最终呈现给读者一个以龙为尊,变幻莫测的海洋世界。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比如说这个长着人头的鬼头章鱼,满身生有肉刺还能发出叫声,最终鱼死网中。

跟鬼头章鱼相对的,还有个人形状的寿星章鱼。

康熙二十五年,松江金山卫王乡宦建花园,适有渔人网得章鱼,异状,头如寿星,两目炯炯,一口洞然,有肉累累,如身之趺坐状而二足,盖章鱼之变相者也,渔人以足缠绕其身,置于盘内,献之王宦,谓“天有长庚星,海有老人鱼”。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寿星章鱼

当然,鉴于聂璜所在的清朝时,已经有一批西方的海洋图志流入,他也在《海错图》的创作中借鉴了这些西方新兴起的博物学成果。但在他看来,这些书终究是外国的海洋生物,而非本国人自己的创作,浙闽广的海域更没有这些生物。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他是在试图建立本土的地方性海洋知识体系。

这为《海错图》提供了博物学历史上的含金量。

经过现代学者们的研究,书中的生物,排除其神话传说,里面有接近80%是可以鉴定的、真实存在的海洋生物。

这对于一套百年前诞生的书来说,算是非常难得了。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淡菜(别号东海夫人)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巨型章鱼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锤头鲨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鲎

乾隆爷可曾见过大海?故宫里的海底世界—《海错图》详解​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