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与牛僧孺: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12 14:47:17
  • 栏目:历史
  • 来源:来人都给朕退下o
  • 6580 人围观

杜牧与牛僧孺,一个是率性洒脱的才子,一个是位高权重的名臣,看似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却成为了好友“六年仁政讴歌去,柳绕春堤处处闻”。初相见,杜牧被牛僧孺正直的品行为国为民的胸襟所折服。“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多年后,杜牧再次被牛僧孺默默的关怀和照顾所感动。面对这世事坎坷,人生起伏,无论悲喜,他们二人总能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那么在牛僧儒失意时,作为朋友的杜牧,到底是如何劝慰他的呢?在扬州时,牛僧孺又是如何默默关怀照顾杜牧的呢?

杜牧与牛僧孺: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

这两年有首歌很流行,那就是霍尊演唱的《卷珠帘》,这歌词写的很美。其中有这么两句,给我的印象很深,“静画红妆等谁归 空留伊人徐徐憔悴 啊 胭脂香味 卷珠帘 是为谁”我们一看,这样的歌词,绝对的是中国味。但据说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北美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本来想写成爱尔兰风格,但是没想到写出了中国风。我听到这个歌名,读到这个歌词,听到这个旋律,我就马上想起了,中国的一位诗人写的一首诗歌,那就是杜牧的《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我说想到这首诗,肯定是最后一句“卷上珠帘总不如”。这诗歌一开始说了“娉娉袅袅十三余”,“娉娉袅袅十三余”就形容体态婀娜多姿。“十三余”呢,就十三岁多一点。那么十三岁多一点的少女像什么呢?像二月初的枝头的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清新美丽神秘,令人向往。他这个诗歌写于扬州,他在“春风十里扬州路”,也就是最繁华的扬州十里大街上,看到林间的这些窗户有很多都卷上了珠帘,露出了许多好我看的面孔。他就在那所有的好看的面孔,都比不上这位十三岁多一点的少女。杜牧的审美眼光当然是值得信任的。因为他见多识广啊。我想说这首诗其实是想到了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扬州”第二个是“佳丽”。而这两个关键词又必然要带出另外一个人——牛僧孺。牛僧孺是中晚唐时候的一个大人物了,他进士及第以后呢,又考上了制科的考试。在他四十四岁的这一年就当上了宰相。这个仕途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只是我们读中晚唐的历史都多了。你一定知道这个时代是很不安定很不稳定的时代。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当宰相那一定当的很辛苦。所以牛僧孺虽然当了宰相,但还是有点生不逢时。他的心情也经常处于郁闷的这么一个状态,好在他郁闷的时候呢,遇到了杜牧,那他跟杜牧由此产生的一段深厚的友情,就弥补了他在政治上的郁闷之情。这份友情不仅仅给牛僧孺带来了政治之外的温情,其实也在帮助着杜牧政治上的成长,所以这段友情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看出它的意义。

杜牧与牛僧孺: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

开成四年,也就是公元八百三十九年。这一年,已经六十岁的牛僧孺再度出任宰相,又兼任了襄州刺史。牛僧孺就去了襄州去担任襄州刺史。这一年,杜牧也从外地进京。杜牧与牛僧孺这一次在京城经常在一起交流,经常在一起喝酒,经常在一起聊天,经常在一起写诗。在牛僧孺即将出发去襄州之前,杜牧来到了牛府。因为很熟悉嘛,牛僧孺倒了一杯茶,递给了杜牧,让他在一边坐着,也不多说话,沉默了有一段时间,然后牛僧孺入缓缓的开口说:我呢,这一次去襄州,就准备在那里终老了,也不准备再回京了。在京城的这段时间,真是心力交瘁,所以我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到地方上去管理一方民众,我也享受一下清净的人生。这番话当然说的很沉重,沉重到让平时妙语连珠滔滔不绝的杜牧一时不知道怎么接话,杜牧就觉得说再多的话,还不如写一首诗吧。所以,就走到牛僧孺的桌前,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送牛相公出镇襄州》。

《送牛相公出镇襄州》

盛时常注意,南雍暂分茅。

紫殿辞明主,岩廊别旧交。

危幢侵碧雾,寒旆猎红旓。

德业悬秦镜,威声隐楚郊。

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

遥仰沉碑会,鸳鸯玉佩敲。

你去打开杜牧的诗集,如果按照编年的这么一个顺序,我们就能发现,这个是杜牧写给牛僧儒的最后一首诗。这首诗的关键,其实是中间的两句,“德业悬秦镜,威声隐楚郊”这两句对于牛僧儒的道德,功业,威望进行了极大的礼赞。开头两句说,因为你平时长期地致力于国家大事,所以获得了大家的高度赞赏啊。现在你去“南雍”就是襄州也不过是暂时去下面管理一下而已。这个“暂”字,显然包含着希望牛僧儒再一次回朝愿望。“紫殿”和“岩廊”其实都是朝廷,您刚刚与皇帝告别了,现在又与好朋友告别。那么这两层告别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里面包含这种淡淡的感伤。后面的几句说什么呢。其实他想象之词。“危幢侵碧雾,寒旆猎红旓。”他就想象,以牛僧孺的地位,他出京的时候一定是有高高的旗枪。旗枪有红红的飘带在空中飘扬。这两句是说牛僧孺的地位以及他的地位所带来的威仪,那自然是不同凡响。接下来“德业悬秦镜,威声隐楚郊”,这是这首诗最关键的两句。因为要送牛相公出镇襄州,那这个牛相公在杜牧的眼中,那绝对是道德事业都是一流的一个人。

杜牧与牛僧孺: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

最后四句用了很多的典故,比如说“拜尘”,其实是用了“潘岳拜尘”的典故。据说在晋朝的时候,这个潘岳为了能够得到关注、重视和提拔,很想巴结当时的一个权贵叫贾谧。他就跟其他同样想巴结的人一起,就等在贾谧的门口。等到贾谧要出行的时候,门一打开,马车一架上,他就在路边来拜寿。这个当然很丢人的事情,一点没有人格的尊严。所以“潘岳拜尘”那是一个带有讽刺意义的典故。“沉碑”也是用了一个典故。有个人叫杜预,杜预这个人,生怕自己历史会遗忘了他,那么怎么样让历史记住自己呢。他想到一个笨办法,在他看来不是笨办法吗,可能还是很聪明的办法。他把自己的一生的经历跟功业,都刻在石碑上。但是他想啊,刻一块不够啊。地壳运动频繁,高山可以变为平地,山谷也能升为山峰。我如果刻在一块石碑上,地壳一运动,我这个石碑不知道哪儿去了。所以一块不够要两块。所以他果然就把这个功业,写在两块石碑上。一块放在一座山的山顶,一块放在一座山的山底。他想,地壳再怎么运动,总有一块石碑会被人发现吧。所以这两个典故,其实都带有一定的贬义。杜牧有可能来贬牛僧孺吗?一点可能都没有。因为牛僧孺是他的恩人,后来更是情谊深厚的这么一对朋友。那么杜牧在这里其实是反着用的。“潘岳拜尘”,是指的巴结权贵那种谄媚的样子。“杜预沉碑”,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声。这两个都是杜牧要反对的。但他用这个典故是为什么呢?典故就是说我现在也拜尘,但是我拜的是你牛僧孺之尘,我拜尘之前要先洒泪。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满怀着感恩的心情。所以“拜尘”在这里就是拜谢的意思。完全不是谄媚权贵的意思。那么用“杜预沉碑”的意思表达什么呢?表达就是说您不用像杜预那么担心,您如果把您的功业刻在两块石碑上,这两块石碑一块都不会丢。他们会相会,就好像鸳鸯,一雄一雌总会在一起,鸳鸯的玉佩也要互相敲起来,才能发出声一样的,少一块都不行。所以,这几句其实表达了杜牧对于牛僧儒的极大的赞美,赞美当中有期望,期望当中有辩解,辩解当中当然也有朋友相别的感伤。

这种诗歌我们简单概括一下,他无非说了三点意思:第一点是说牛僧孺高尚的道德和辉煌的业绩,必将名垂青史。第二点,也表达了与牛僧孺一一惜别的心情。第三点是追怀了当年牛僧孺在扬州对自己的关怀之恩。就是表达了牛僧孺当年对自己关注跟提拔之恩。所以这个诗歌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对牛僧孺的赞美之言。只有“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说了他跟牛僧孺之间的交往历史。

杜牧与牛僧孺: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

杜牧曾因一篇《阿旁宫赋》而名声大噪,年轻有为的他也因此进士及第意气风发。然而,步入仕途的杜牧并不是一帆风顺,失意的杜牧在扬州遇到了牛僧孺,有美景相伴,有好友相随,杜牧沉浸在自己编制的扬州梦里。“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便是杜牧在扬州的真实写照。那么在扬州的那段美好时光里,牛僧孺到底做了什么,竟让杜牧感激不已。

杜牧是大和的二年,也就是公元的八百二十八年考中进士的。这年的考试不是在长安,而是在东都洛阳。杜牧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接下来的试图并不顺畅。先是在京城做了一些小官。后来又入江西的幕中。到了三十岁这年,几个人推荐来到了扬州。当时担任淮南节度使的牛僧孺的幕中,担任掌书记。掌书记这个职位呢也不高,但是位置重要,幕府里的一些重要的公文,都要掌书记来写。你如果没有一定的想法,没有一定的文章的水平,那肯定是干不好这个事的。杜牧当然眼界思想水平都没问题,那么杜牧来到了扬州,扬州是什么地方呢?唐代的扬州跟我们现在的扬州,心里的落差可能会比较大一点。扬州的地理位置非常好,他处于长江跟运河的交界的地方,那么,当时的交通运输河流的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所以这么一个便捷的水利交通,带来了这个城市的繁荣。商家云集,市场上物品琳琅满目,甚至国际贸易也非常的活跃。所以杜牧来到了扬州,就好像一个对的人,来到了一个对的地方。当时的诗人徐凝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就是说明月都照射在扬州,明月是晚上才出现。也就是把扬州几乎是写成了一个不夜城。如今杜牧就来到了这个地方。杜牧是个怎样的人呢,出生高贵,风情颇张,性格也豪迈。杜牧从江西一下子来到了世界级的大都市扬州,一下子就被扬州的灯光夜色迷惑了,甚至一度迷失了自己。牛僧孺一看杜牧这么一个瘦弱的身板,一旦碰到有暴力的事件,他肯定不是对手。杜牧是个人才,可不能因为生活中出来一件事情,影响到他的身体,影响到他的身体,也影响了杜牧的前途,影响了杜牧的前途,那也是国家的损失。他就派了二三十个军人,乔装打扮,每天晚上就跟着杜牧的后面。杜牧玩的很尽兴,眼睛直往前看,左看右看,就是往后看。所以后面的几十个军人,他一直没发现。好在这段时间他也没出事,所以他就一直不知道牛僧孺为了保护他曾经如此的煞费苦心。牛僧孺保护杜牧不仅仅是保护他的身体,也是为国家保护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牛僧孺就更值得我们尊敬了。经过了这一番经历以后,杜牧泪流满面。要来拜谢牛僧孺,那绝对是应该的。

杜牧与牛僧孺: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

“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这是牛僧孺对杜牧的理解与照顾。“遥仰沉碑会,鸳鸯玉佩敲。”这是杜牧对牛僧儒的殷切期望。其实,无论是性格还是人生际遇,杜牧与牛僧孺都是大不相同的。但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身份的不同而产生距离,不会因年龄的差距而产生代沟。杜牧与牛僧孺就是这样相交莫逆的知己好友。那么杜牧和牛僧孺到底是什么时候相识的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真不容易,但是先给出一个结论。也就是说,杜牧跟牛僧孺,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并不是在扬州的时候,那是在什么时候呢,我也说的不太准,但是一个大概的范围还是有的。现存最早的杜牧写给牛僧孺的诗,是作于大和四年《寄牛相公》这首诗。当时牛僧孺因为同门生李宗闵的屡次推荐,从武昌节度使任上入京拜相。当时的杜牧在江西的幕中,杜牧听说牛僧孺要进京去当宰相了,所以专门写的一首诗来送给牛僧孺。所以有一个事实很清楚了,如果两个人此前没有任何的交往,现在又不在一起,寄这个诗就好像没有理由了。所以他们互相认识,一定是在此之前。我觉得杜牧可能当时从江西去鄂州拜访牛僧孺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因为当时的武昌节度使的幕府其实设在鄂州。可能在此之前,杜牧就去鄂州拜访过牛僧孺,后来又回到了江西,如今听到牛僧孺要进京升官当宰相,所以专门写诗。

《寄牛相公》

汉水横冲蜀浪分,危楼点的拂孤云。

六年仁政讴歌去,柳绕春堤处处闻。

牛僧孺是这一年的正月离开当地进京任职。从最后一句“柳绕春堤处处闻”我们知道,这个事是写于春天,那个时候牛僧孺应该已经不在鄂州了,应该是在武昌,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武汉。所以,杜牧这首诗不是寄到京城,也不是寄到鄂州,而是应该寄到武昌。所以,这个诗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标题——《寄牛相公赴黄鹤楼崔侍御宴》。他们当时在黄鹤楼里面吃饭。这个牛僧孺从鄂州到武昌,从武昌再进京。那么在武昌的时候呢,有个朋友在黄鹤楼里面宴请牛僧孺,杜牧也因为这一段姻缘,所以写了这首诗。 “六年仁政讴歌去”就是说牛僧孺在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做了有六年,这六年牛僧孺下了很大的功夫,施行仁政,赢得了老百姓的讴歌赞美。所以他是带着当地老百姓的美谈和赞美离开了鄂州。“柳绕春堤处处闻”这句话字面意义上来说,在这么一个春天。这个洋流漂浮的堤岸上,处处都能听说对于牛僧儒的美政的赞美。其实,这句话里面还有一个典故,这个典故与陶渊明的家族有关。陶渊明的曾祖父叫陶侃,曾经也出镇武昌,他在出镇武昌的时候,让各地的军营遍种柳树。可能陶侃对重柳树很有经验,所以他种的柳树特别的有姿态,也特别容易生长,成为当地的一景。据说当地的另外一个人叫夏施,觉得武昌军营里的这些柳树种的真好看,自己又不会种,怎么办呢?所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就派了几个人,就偷了若干棵柳树,种到了自己的门口。这个夏施陶侃认识他,所以过了一段时间,陶侃和随从就经过了夏施的门口,看到一排柳树,陶侃觉得很熟悉,他说你这个柳树不是武昌西门的那些柳树吗?怎么到了你这里。这个夏施一看偷柳树这个事情居然也被陶侃发现,那就赶紧叩头谢罪,所以当地人就传为美谈啊。所以杜牧在这里用了这个典故,其实也包含了对于牛僧孺行政能力的赞赏。

杜牧与牛僧孺: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

所以这个诗歌简单总结一下,无非说了三点:第一说了牛僧孺目光高远,不甘平庸。第二点说到施行仁政,美名远扬。第三是说牛僧孺这个人敬畏分明,明察秋毫。在杜牧眼里,牛僧儒在当时的政坛上绝对是一股清流,杜牧对牛僧孺这个评价是不是带有一种个人的偏爱在里面呢?可能有,杜牧的话,可以得到历史的证实。在中晚唐的时候,一些宦官的权力特别大,掌管着官员的升迁。假如说你要在政坛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你就要跟这些宦官跟权贵来处理好关系,处理好关系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什么呢?送礼。风机很糟糕。但是,当时的风气就是这样。据说有个叫韩弘的人,他想进京做官,他的儿子就准备了很多的礼金去送给朝廷的这些宦官跟权贵。若干年以后,韩弘去世了,他的儿子也去世了,朝廷就派人到他家里去清理财务,在上面发现了一个本子。这个本子上记得就是当年韩弘想进京做官的时候,他的儿子准备了多少份礼,送给了多少个人,谁名下送到多少,收没收,写的清清楚楚。牛僧儒的名字在这个本子上,牛僧儒的名下是这样记的:“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整个这一个本子写不纳的,只有牛僧孺这一个人,这绝对是典型的大国清官。据说,当时的皇帝唐穆宗看了这个本子以后,只有牛僧孺下面是清清白白的,所以在考虑宰相的人选的时候,第一个就把牛僧儒的名字勾了出来。所以一个清官,一个正派正直的官员,那正是一个国家必须倚重的人选。这是现存杜牧写给牛僧孺的第一首诗。其实这个时候,杜牧与牛僧孺还谈不上有多熟,但因为他们见过,杜牧也了解牛僧孺的为人,也对于他的政绩有所耳闻,非常钦佩。所以这时候杜牧虽然不在牛僧孺的身边,还是写了这首诗去表达自己满怀的敬意和对于未来的期盼。这首诗写完三年之后,杜牧就来到了扬州来,入了牛僧儒的幕府。因为得到了牛僧儒的特别关照,杜牧此后的发展,也与牛僧儒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杜牧年少成名,虽仕图受挫,却始终率性洒脱,常怀赤子之心。在牛僧儒的面前,杜牧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无论是在扬州,还是在都城。杜牧的身后,总有牛僧儒的关心、理解与支持。牛僧孺在世的时候,杜牧曾为他写下“拜尘先洒泪,成夏昔容巢”以表达对牛僧孺感激之情。那么牛僧儒去世之后,杜牧是如何表达对牛僧儒的思念之情的。

牛僧孺去世后,杜牧给他写了墓志铭。说他“忠厚仁恕,庄重敬慎”。其实就是对他为人的道德,平时做事的严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那种宽容,予以了很高的评价。特别是提到了他对于下属官员的警示提醒,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墓志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

每暇日宴语寮吏,必言古人脩身行事,旁诱曲指,微警教之,不以己所长人所不及裁量高下,以生重轻。

平时跟这些手下吃饭喝酒,一定会教他们做人做事的原则,让他们向古代贤明的人学习,一定不要以己所长轻人所短,造成对别人评价的不合理。这是牛僧孺的处人处事的一个基本原则,而杜牧就是主要的受益者。所以,他把自己的这种感受也写在了牛僧儒的墓志铭里面。

杜牧与牛僧孺: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

据说杜牧临死之前,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事先自己把自己的墓志铭写完了,写完了以后,他就再也没出门。之前,他把自己的文章手稿都收集起来,然后看看,绝大部分是一篇一篇的扔到了火里面烧掉,只留下很少的一部分。这也可以看出杜牧在世的时候,性格豪放俊朗,其实内心里面可能也有一种别人无法察觉的悲凉。他所经历的政治的起伏,给杜牧造成了很大的心灵的冲击。他的文字就记载了自己政治的变化,如今,到了临死之前,觉得这一切都是如浮云。既然生命也飘走了,记载生命感情和历程的这一诗文,也就没有留下它必要。我们当然很惋惜,要不然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杜牧的诗文。

牛僧孺去世之后的四年,对于杜牧来说,也是痛苦追忆的四年。这四年他本人不仅经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事件,而这些事件更激起了他对于牛僧儒的绵绵不绝的思念。当然,记忆中的友情,毕竟敌不过现实的冷峻。当牛僧儒去世之后,政治上的挫折,接二连三的迎面而来的时候,他的耳边再也没有牛僧孺温暖的声音,在鼓励他,在安慰的他,即便想“拜尘先洒泪”,也不知道去哪里拜了呀。他到哪里再能找到向扬州一样牛僧孺为他提供的温暖无比的“厦”和“巢”呢。我一直觉得牛僧孺去世之后,杜牧的心,也接着死了,或者说杜牧的心也基本枯萎了,只是杜牧的身体又多活了四年而已。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