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背后,李世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 小编 发布于 2020-07-09 16:49:20
  • 栏目:历史
  • 来源:闲来聊史
  • 6071 人围观

自讨灭群雄,安定中原之后,唐朝随即陷入了夺位之争。此时,秦王李世民权威日盛,功高盖主,使太子李建成集团深感危机。

另外,唐高祖李渊为扶持太子东宫而处处压制着李世民的势力,双方的矛盾也因此愈演愈烈。

解析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背后,李世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玄武门之变插图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戮弟、囚父

公元626年,李世民带着自己的亲信埋伏在玄武门,准备采用武力夺取皇位。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怎么也不会想到,李世民竟然敢做这样的事情,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束手就擒,丢掉性命。

在玄武门之变的同时,李渊正和大臣们在海池中乘船游玩,尉迟敬德匆匆赶来:

“太子、齐王(李元吉)作乱,秦王已将其诛灭,恐怕惊动陛下,特命臣前来护驾。”

擅于历史分析的同学们也不难想到,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来到这里,其真实的意图显然是:将李渊软禁。

李渊沉默了许久才张口说话:“不料手足相残之事,终见于本朝”。此时,秦王府兵马与皇城宿卫军以及东宫、齐王府官兵的交战还没有结束,尉迟敬德请求李渊颁布亲笔敕令,命各军一律停战接受秦王处置。

李渊听从建议,派宇文士及出城宣布诏令,玄武门之变的战斗才得以平息了下来。

解析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背后,李世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为了防止太子势力再次发生兵变,黄门侍郎裴寂前往东宫开导李建成麾下的旧部,将士们担心会遭到清算,便纷纷弃职而逃。

李世民会见过父皇李渊之后,迅速派人将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十个儿子全部残忍杀害,并霸占了原东宫、齐王府的所有嫔妃。当天,李渊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二人的头上,对其余的党羽一概既往不咎。

李世民登上皇位

公元626年七月,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长孙无忌和杜如晦为左庶子,房玄龄和高士廉为右庶子,尉迟敬德为左卫率,程咬金为右卫率,秦王府的旧将被一一论功封赏。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将大唐的军队和国家政务全部交给了李世民管理。原东宫将领冯立、谢叔方都主动向秦王负罪,就连避于郊野的大将薛万彻也在李世民的招抚下出来投降,归附在秦王帐下。

然而,原太子的首席谋臣魏征却誓死不服,李世民向来器重魏征的才能,对其以礼相待,并用言语感化,最终引荐他担任詹事主簿。

解析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背后,李世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玄武门之变插图

公元626年九月,在李世民和众大臣的一片压力下,唐高祖李渊传诏退位,加尊“太上皇”。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顺利登上皇位,史称唐太宗。

即位后,他追封已故太子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齐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剌,并以皇家丧礼将他们重新安葬。从此,李世民不平凡的皇帝生涯正式拉开了帷幕。

平定突厥战乱

当李世民的龙椅还没有坐稳,边关就传来告急,突厥颉利和突利率领20万大军入侵唐朝境内,直逼长安城的外围。唐太宗下令全城戒严,并派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前去抵御,首战就斩杀突厥一千多人。吃了这场败仗后,颉利率军继续向长安进发,驻扎在渭水便桥之北。

李世民从容不迫,身披铠甲,带上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骑马直奔渭水。看到李世民单刀赴会,完全出乎了颉利可汗的意料之外,不由得心生畏惧。

解析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背后,李世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唐朝地域图

唐太宗深知,如果自己表现得怯懦,突厥骑兵必然会大肆进城抢掠,所以只带上少许人员,让颉利看到自己从容不迫的姿态。

果不其然,第二天,颉利派遣突厥使者来向大唐请和,在便桥与唐太宗定下盟约,史称“渭桥之盟”

唐太宗之所以与颉利讲和,也是因为自己刚刚登上皇位,国家还没有稳定下来,百姓们的生活也不富足。若是与突厥交战过多,突厥人必定由此生怨,将来肯定还会再次报复唐朝。“渭桥之盟”的签订,无疑是对于大唐和突厥来说最好的结果。

与突厥谈和,仅仅是唐太宗的缓兵之计。

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向恶阳岭挺进,在夜幕的掩护之下攻入城内,俘虏了原隋炀帝一族的杨氏宗亲,而颉利则仓皇逃往碛口,却被亲信苏尼失扣押,献给唐军。至此,为祸中原长达半个世纪的东突厥宣告平定。

解析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背后,李世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影视剧中的突厥军队

开创“贞观之治”

由于在初唐时期,战乱不断,国家人口损失众多,民生凋敝,生产力落后。

唐太宗急于改变唐朝的这一现状,将后宫里的三千宫女放归民间,让她们滋生人丁。为了鼓励生产,促进经济发展,采用减轻徭役,降低赋税的政策,并兴修水利,垦殖荒地;自己也坚持过着节俭的生活,以节省府库的开支。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解析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背后,李世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贞观之治场景

篡改国史

当大唐的国势重现生机之后,唐太宗便开始显露出志得意骄的态势,提出了要看国史的想法。

"朕每见前代史书,彰善扬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摘自《贞观政要》

因为在唐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皇帝是不能亲自阅览当朝国史记载的,而这个规定还是被唐太宗打破了。

房玄龄等人迫于压力,于是将国史删略为编年体,撰写了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呈给了皇帝。当看到了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引起了唐太宗的不满。同时,唐太宗还为玄武门之变作出改写,把自己发动兵变杀害李建成、李元吉的行为描述的理所应当,正义凛然。

其实,无论是现在的新旧《唐书》,还是《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都是以唐朝国史为材料,而唐朝国史正是被唐太宗篡改后的记录。

据史籍记载:“太子李建成庸劣无能,而李世民则战功赫赫,因而引起了李建成的嫉妒,他千方百计的设计迫害李世民。而李世民被逼无奈,才被迫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摘自《贞观政要》

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广,以至于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信服,而在如今拍摄的隋唐系列电视剧中也都在沿用,都认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一种自卫的行为。然而,历史的真相并非是如此。

解析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背后,李世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贞观政要》局部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李建成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历史细节,后世已经很难做出详细的推断。不过,李建成也并非流传的那样昏碌荒淫,而李世民发动兵变也不是什么光明正大之举,他之所以亲观国史,篡改史书,也许就是为了掩人耳目。

史料记载:“四弟李元吉曾多次鼓动太子杀死李世民,甚至还要亲自手刃二哥。不过,都被顾及兄弟之情的李建成驳回。”——摘自《贞观政要》

李建成作为李家的长子,比二弟李世民大了整整十岁,自小就养成了友爱兄弟,宅心仁厚的品行。然而,也就是因为李建成不忍心兄弟自相残杀的善意之举,才决定了他令人惋惜的短暂人生。

从唐朝建国以来的历程来看,秦王李世民在广纳贤才的同时,太子李建成麾下同样也聚集了一大帮英才。

透过历史的真相,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李建成就与李世民各自率领了一支军队,其帐下的文官魏征、王珪,武将薛万彻、冯立等人,也都成为后来辅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名臣良将。可见,李建成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是一位才智非凡之人。

解析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背后,李世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影视剧中的李建成

  • 小结

不过,历史的规则永远是由胜利者去决定失败者的荣辱和命运。在灭隋平乱的战争当中,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父子三人虽然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其中以李世民的功劳最大,也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有可能是李世民的原因,篡改了宣武门之变的这段历史。然而,虎牢关大捷和一大批军方实力派的拥护,是改变不了的。如果李世民没有做出经天纬地的功绩,朝野也不能有那么多人拥护他。

解析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背后,李世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玄武门

结束语

李世民夺取皇位后,继续保持着旺盛的进取心,为后人留下了四方诚服、百姓安居乐业的“贞观之治”。即使是李建成当上了皇帝,他的治国业绩也未必能够超越弟弟李世民。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窥探篡位者的心里,可以看出他们的功绩都来自于夺权之后的忧患意识。凡成大业者,皆从忧患开始,只有身处逆境,方能够领悟到:只有建功立业,才能堵住悠悠众口。

李世民战胜李建成,的确是体现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同时,也成就了中华民族从长期分裂走向盛世的苦难辉煌。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评价: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创空前之世局。”

所以说,李世民不仅有着胡族人身上的悍勇,又沿袭了汉家的儒术思想,他的一生衬映了胡汉交融所造就的隋唐气度,也就是那首令人心驰千年的霓曲《贞观长歌》。

参考文献

《贞观政要》


文/闲来聊史。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点击下方卡片搜索【玄武门之变】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