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老臣用心辅国,朝野敬服,最后却被太监逼退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7 23:26:06
  • 栏目:历史
  • 来源:夜谈史书
  • 6389 人围观

在明朝的臣子当中,杨士奇算一号人物,他历时四朝而不倒,为政上也很有主张。杨士奇的幼年生活是凄苦的,由于父亲英年早逝丢下了孤儿寡母,为了抚养杨士奇,母亲只得改嫁罗姓人家,所以从小就铸就了他适应严酷环境的性格。后来的同僚们都说杨士奇为人坚韧不拔就是从那时养成的性格。

他知道,为了改变命运只有拼命读书学习,建文帝登基后想修一部太祖实录,翰林院缺乏人才,于是朝廷征集社会文人参加编纂,杨士奇得到朋友的推荐成为了编纂官。

四朝老臣用心辅国,朝野敬服,最后却被太监逼退

想要步入仕途往往要经过科举的关卡,可是由于靖难之役,后来上台的成祖只得不按寻常套路出牌,吏部尚书认为杨士奇非常难得,便向皇帝举荐了此人,于是他被破格送入内阁,这也是从政的伊始。

不过好机会要来挡都挡不住,杨士奇在不久后得到了人生第二次机会,那就是辅佐皇太子。

由于学术比较扎实,为人又刻苦,朱棣对他很是看重,将他配属给东宫,作为太子的属僚。就这样杨士奇走进了朱高炽的生活,两人亦师亦友非常亲密。他也成为了六品左中允。

杨士奇对周易的研究颇深,而朱棣则依靠靖难之役上台,对命理之术非常相信,所以杨士奇就得到格外的看重。

四朝老臣用心辅国,朝野敬服,最后却被太监逼退

不过身处权力的漩涡,杨士奇也遭遇过生命中的艰难时刻,虽然朱高炽已经成为皇太子,可是另外两位皇子却也盯着继承人的位置不放,立储之争始终未有定论。

在成祖征讨蒙古回京之际,对太子的攻击传到了耳边。由于杨士奇是太子的身边人,成祖便将他叫来询问,此时杨士奇发挥了极高的情商,既不为太子出头,避免皇帝误解,又不向其他皇子泼脏水,而是旁敲侧击说太子怎么怎么用心办事,“去年将时享,头风作,医言当汗殿下曰:‘汗即不敢莅祭。’左右请代。斥之曰:‘上以命我,我又遣人代乎?’遂亲祭。祭毕,汗遍体,勿药病自愈。”,杨在这场权斗当中全身而退。

仁宗继位之后,杨士奇作为核心成员自然直接成为内阁首辅,作为百官之首,一方面他与皇帝关系融洽,另一方面以身作则,扫荡政治风气也让同僚服气。

后来仁宗去世,杨士奇作为最亲近的大臣自然又被任命为首席顾命大臣辅佐宣宗。到此时杨士奇已经侍奉了朱家祖孙三代,宣宗也对他言听计从非常信任。

四朝老臣用心辅国,朝野敬服,最后却被太监逼退

可是从前就想扳倒仁宗的叔父朱高煦却并不满意自己的境遇,于是在地方发动了武装叛乱,不过因为准备不足很快就被荡平。

此次叛乱也让另外一位身怀异志的皇叔赵王朱高燧暴露,一时间宣宗感到很为难,如果上台就处死两位叔父,在宗室面前恐怕说不过去。

于是杨士奇对皇帝说,“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之意乎?”,也正因为杨士奇在内阁的独特地位,宣宗采纳了建议,对赵王的谋反举动息事宁人没有加以追究。

杨士奇辅政的这些年非常重视内政建设,他采用税制改革打击腐败,减轻底层农民的负担,想办法充实财政。所以在宣宗一朝,营私舞弊的行为得到大大的减轻,生产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四朝老臣用心辅国,朝野敬服,最后却被太监逼退

他也重视人才的选拔,后来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功勋的于谦正是杨士奇一手提拔的人才。宣宗皇帝当政十年便早早去世,此时来到了英宗的时代,可此时伴随英宗长大的宦官王振也入主了司礼监。

由于英宗登基才9岁,帝国从宣宗时的国泰民安向内部失衡坍缩,此时的杨士奇已经年迈,随着太皇太后的去世,王振在后宫失去了最大的压制,他凭借着英宗的宠信准备搬到杨士奇。而正在这时,杨士奇的儿子杨隧因为介入了一桩杀人案而导致受到广泛批评。

杨士奇备受打击便引咎辞职,正统八年,杨士奇在家中听说王振一党势力滔天,却已经有心无力了,这年他撒手人寰,结束了历仕四朝的历史,死后被追赠左柱国太师,也因为早死了几年,才没看到土木堡之变。

参考文献: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说明出处:五号时光网 ©